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红泥崖村以互助养老引领孝善风尚
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红泥崖村以互助养老引领孝善风尚
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红泥崖村以互助养老引领孝善风尚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cūnzhèn)认定命名名单公布,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入选其中(qízhōng)。
近年来,红泥崖村通过互助养老的(de)形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之路,同时培育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村里(cūnlǐ)老年人获得(huòdé)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每天上午十一点过后,红泥崖村的幸福(xìngfú)大院里都会飘出阵阵饭香。村里的老人三三两两(sānsānliǎngliǎng)走来,坐下之后,一边拉呱,一边吃饭。从后(cónghòu)厨到餐厅,忙前忙后的工作人员都是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志愿者。
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幸福(xìngfú)院外景图。
红泥崖村是山区村,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wùgōng),在家留守的基本是老年人。为了解决高龄老人就餐(jiùcān)问题,村里从2016年开始探索互助养老模式(móshì)。
据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介绍,当时村里(cūnlǐ)投资4万余元,建成了(le)互助养老服务站,形成了“小院供养,集体关爱”的养老模式,主要为(wèi)老人提供一餐午饭。
为更好地(dì)满足老年(nián)人需求,2022年红泥崖村又积极争取民政配套资金50万元,并自筹(zìchóu)部分资金,对互助养老幸福大院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
如今村里的幸福大院占地1500余平方米,餐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100人就餐,还配备了(le)休息室、活动室、康复室等。“考虑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能集中(jízhōng)用餐,每天都会有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给他们上(shàng)门送餐,保证老人都能吃上热乎饭菜。”张守英说(shuō)。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在(zài)养老(yǎnglǎo)领域(lǐngyù)应用日益广泛。红泥崖村集体投资4万余元,为全村130位75岁以上的老人配备了一键报警器。如身体不适或意外摔倒时,只需轻轻按下按钮(ànniǔ),求救信号便会立即发送出去。村里的包联干部、养老护理员以及老人子女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报信息(xìnxī),从而快速采取行动。
结合(jiéhé)农村老人喜欢劳动(láodòng)的习惯,红泥崖村创新推出了“幸福小菜园”项目。村集体划出13亩土地,提供种子和幼苗,组织护理员与(yǔ)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共同参与种植(zhòngzhí)活动。“夏秋两季就能产出(chǎnchū)芸豆、茄子、黄瓜等蔬菜近5000斤,大大减轻了幸福院运营成本,也让老人心情更愉悦。”张守英说。
近年来,红泥崖村将弘扬孝善文化作为营造良好村风民风的(de)重要举措,充分利用村广场LED大屏(dàpíng)、微信群等传播渠道,定期宣传本村发生的好人好事,尤其是敬老(jìnglǎo)爱老的感人事迹。
主动到幸福院参与助老(zhùlǎo)活动,已经成为红泥崖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每年岁末年初,红泥崖村都会举办“村晚”。村集体(jítǐ)会集中表彰评选出(chū)优秀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孝善家庭(jiātíng)、最美家庭等,并在全村村民的见证下进行颁奖。
如今,每到端午、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很多村民(cūnmín)都会主动来到幸福食堂,为老人包粽子、烤月饼等。平日里,村民们参与互助养老的行为也从未间断,隔三差五(gésānchàwǔ)会将(jiāng)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等送到(sòngdào)村幸福食堂。
“近年来,在互助养老过程,村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引导更多村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主动参与其中(qízhōng),从而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fēngshàng),促进村风民风向上向善。”张守英(zhāngshǒuyīng)说。
在张守英的(de)带领下,红泥崖村的面貌焕然一新(huànrányìxīn),实现了(le)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民有所乐,闯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周兆洁(zhōuzhàojié))
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cūnzhèn)认定命名名单公布,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入选其中(qízhōng)。
近年来,红泥崖村通过互助养老的(de)形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之路,同时培育了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村里(cūnlǐ)老年人获得(huòdé)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每天上午十一点过后,红泥崖村的幸福(xìngfú)大院里都会飘出阵阵饭香。村里的老人三三两两(sānsānliǎngliǎng)走来,坐下之后,一边拉呱,一边吃饭。从后(cónghòu)厨到餐厅,忙前忙后的工作人员都是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村民志愿者。
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幸福(xìngfú)院外景图。
红泥崖村是山区村,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wùgōng),在家留守的基本是老年人。为了解决高龄老人就餐(jiùcān)问题,村里从2016年开始探索互助养老模式(móshì)。
据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张守英介绍,当时村里(cūnlǐ)投资4万余元,建成了(le)互助养老服务站,形成了“小院供养,集体关爱”的养老模式,主要为(wèi)老人提供一餐午饭。
为更好地(dì)满足老年(nián)人需求,2022年红泥崖村又积极争取民政配套资金50万元,并自筹(zìchóu)部分资金,对互助养老幸福大院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
如今村里的幸福大院占地1500余平方米,餐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100人就餐,还配备了(le)休息室、活动室、康复室等。“考虑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能集中(jízhōng)用餐,每天都会有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给他们上(shàng)门送餐,保证老人都能吃上热乎饭菜。”张守英说(shuō)。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在(zài)养老(yǎnglǎo)领域(lǐngyù)应用日益广泛。红泥崖村集体投资4万余元,为全村130位75岁以上的老人配备了一键报警器。如身体不适或意外摔倒时,只需轻轻按下按钮(ànniǔ),求救信号便会立即发送出去。村里的包联干部、养老护理员以及老人子女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警报信息(xìnxī),从而快速采取行动。
结合(jiéhé)农村老人喜欢劳动(láodòng)的习惯,红泥崖村创新推出了“幸福小菜园”项目。村集体划出13亩土地,提供种子和幼苗,组织护理员与(yǔ)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共同参与种植(zhòngzhí)活动。“夏秋两季就能产出(chǎnchū)芸豆、茄子、黄瓜等蔬菜近5000斤,大大减轻了幸福院运营成本,也让老人心情更愉悦。”张守英说。
近年来,红泥崖村将弘扬孝善文化作为营造良好村风民风的(de)重要举措,充分利用村广场LED大屏(dàpíng)、微信群等传播渠道,定期宣传本村发生的好人好事,尤其是敬老(jìnglǎo)爱老的感人事迹。
主动到幸福院参与助老(zhùlǎo)活动,已经成为红泥崖村村民的自觉行动。
每年岁末年初,红泥崖村都会举办“村晚”。村集体(jítǐ)会集中表彰评选出(chū)优秀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孝善家庭(jiātíng)、最美家庭等,并在全村村民的见证下进行颁奖。
如今,每到端午、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很多村民(cūnmín)都会主动来到幸福食堂,为老人包粽子、烤月饼等。平日里,村民们参与互助养老的行为也从未间断,隔三差五(gésānchàwǔ)会将(jiāng)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等送到(sòngdào)村幸福食堂。
“近年来,在互助养老过程,村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引导更多村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主动参与其中(qízhōng),从而形成孝老爱亲的良好风尚(fēngshàng),促进村风民风向上向善。”张守英(zhāngshǒuyīng)说。
在张守英的(de)带领下,红泥崖村的面貌焕然一新(huànrányìxīn),实现了(le)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民有所乐,闯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周兆洁(zhōuzhàojié))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