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
「亮点」南京市江宁区:让新兴领域发展跑出 “红色加速度”实验室里的一束光(guāng),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shàng)的一道波,共同织就这座城市(chéngshì)的幸福底色——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余梦迪(yúmèngdí) 编辑高雪梅
2025年4月18日,天气晴好,从(cóng)空中俯瞰(fǔkàn)南京山水城林(董家训/摄)
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yīchù),多年来在城市治理(zhìlǐ)方面精耕细作,以“绣花功夫”雕琢出幸福城市的模样。
今年以来,一系列生动实践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huólì)。
5月18日(rì),正值初夏,紫金叠翠、梧桐成荫,“南京人才日”与国际(guójì)博物馆日“撞个满怀”。南京以“IN南京,创未来”向全球人才发出合作邀约,同步免费开放市属博物馆并推出千余项社教活动。次日,南京市首个(shǒugè)森林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观测站——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zhèngshì)启用,标志着南京在生态治理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连续15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创新(chuàngxīn)之(zhī)城,南京在人才政策精准落地中彰显引才留才的温度,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厚植历史文脉的底蕴,在生态治理全民参与中拓展(tuòzhǎn)绿色发展的广度,让幸福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激发出澎湃的发展动能(dòngnéng)。
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yòng)得好”
人才荟萃、创新兴盛,是南京城市发展的鲜明(xiānmíng)特色。
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南京目前人才总量超400万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96人、在校(zàixiào)大学生超百万(bǎiwàn)人。2024年,南京29项(xiàng)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jiǎng),居全国城市第三;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增强。
连续三年获评“最佳引才(yǐncái)城市”、8次入选“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南京正以精准政策吸引招揽(zhāolǎn)全球英才。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开幕,发布了“人工智能(zhìnéng)人才8条”,提出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资助,涵盖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团队组建(zǔjiàn)支持等(děng)多方面保障(bǎozhàng);同步出台市级领导联系服务(fúwù)院士专家机制,聚焦顶尖人才在(zài)高端引领、培育带动和决策咨询服务中的作用发挥,有效推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成果在南京转化落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合作单位获授的自主评议权,为无人机(wúrénjī)、通航产业等领域顶尖团队打通了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当天启动的“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shíxíshēng)计划,将为应届大学生提供3万个实习岗位,让(ràng)青年学子沐浴着城市温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hǎo)”。
“当初创业时就一个念头——留在南京(nánjīng)。”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隽未来(江苏)生物医药(shēngwùyīyào)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创始人程宇豪介绍,公司凭借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每月2至(zhì)3倍营收增长,核心产品人造(rénzào)血液原料已出口海外20多个国家,其本人也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数据显示(xiǎnshì),南京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累计(lěijì)已突破10万人,强大的海外人员集聚效能正在逐步释放。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未来。南京既有(yǒu)厚实(hòushí)的产业(chǎnyè)根基,又有宜居(yíjū)的生活环境,更有广阔的创新平台。长期以来,南京坚持“以产聚(yǐchǎnjù)才、以才助产”,培养孕育出一大批支撑产业优化(yōuhuà)升级的核心人才群,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的人数总量居全省第一。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瑞带领团队研发的新材料,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太有感触了!十几年前(qián),我就享受到了博士计划(jìhuà)带来(dàilái)的政策福利,后来的住房补贴(bǔtiē)、交通补贴等更是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南京,让人才能够真正安业、安身、安心。”王瑞的感受道出了众多选择南京的青年人才的心声。
构建“紫金山英才计划”的(de)全周期培养体系,设立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打造拎包入住的“人才安居”工程高品质公寓……南京贴心服务频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hòugùzhīyōu),将人才关怀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让政策(zhèngcè)红利像绵延的长江(chángjiāng)水,滋养着每一位奋斗者的梦想。
文化“看得清、玩得转、融得进(róngdéjìn)”
文化获得感是(gǎnshì)最能叩动心灵的幸福体验之一。
作为“博物馆(bówùguǎn)之(zhī)城”,南京的文化吸引力持续攀升。每(měi)6.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密度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市博物馆累积接待观众超4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
2025年5月17日, 观众在(zài)南京博物院参观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一年级学生胡悦牵着(zhe)妈妈的手兴奋地说:“妈妈,我喜欢这里,什么都(dōu)能看得(dé)清楚。”馆内特意降低了展柜高度,孩子们无需仰头(yǎngtóu)或踮脚,就能清晰观察展陈物品(wùpǐn)。除了细节设计,博物馆还将志愿者之家改造成儿童小书房,并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创新展陈形式,让南京民俗文化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fāngshì)触达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在2024年全国(quánguó)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bówù)总馆副馆长宋燕建议,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纳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我们从‘一米(yīmǐ)高度’视角出发,优化展厅光线(guāngxiàn)、简化(jiǎnhuà)文字说明、开展分众化教育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可看、可玩的文化课堂。”
如今,南京正成为“在博物馆(bówùguǎn)里长大的城市”。
每到周末,南京的博物馆研学社教(jiào)活动精彩纷呈。“斗拱探秘:古建筑结构的奥秘”“红色足迹探寻之旅”“春风化雨(chūnfēnghuàyǔ)品茶香”……家住南京秦淮区的王女士表示:“休息日(xiūxīrì)要带娃去哪里,打开手机翻翻各家博物馆的公众号就(jiù)知道了。”
推开一扇门,遇见的是别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老(lǎo)社区家风馆里写一封“时光家书”,把祖辈(zǔbèi)的叮咛拓印成篆刻印章;走进乡村粮仓改造的美术馆,和(hé)村民共绘一幅稻田星空;或在科技感拉满的江豚保护中心,用(yòng)声呐与“微笑精灵”隔“江”对话。
周恩来图书馆位于梅园新村30号的西南角,这栋青灰色砖墙的古朴两层小楼,内部设有木质长方形条桌和蓝色靠背(kàobèi)座椅(zuòyǐ),整体风格朴素庄重。一楼为展厅(zhǎntīng),二楼专设“红色(hóngsè)阅读空间”,书架上整齐陈列着周恩来的传记、革命历史文献和红色经典书籍。取一本《周恩来传》,坐在窗边翻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革命先辈的激情岁月(suìyuè)。
南京的(de)公共文化空间就像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文化盲盒”,饱含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厚重。它们用创意策展、社群共创和沉浸体验,让文化生长在咖啡香、孩童(háitóng)笑和邻里(lǐ)的寒暄里。
在2024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南京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jiǎng)(jiǎng)”“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等5个类别的评选中,斩获10项大奖,获奖(huòjiǎng)数量(shùliàng)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生态“可感知(gǎnzhī)、可参与、可共享”
骑行于紫金山麓与灵动(língdòng)的(de)中华虎凤蝶(fèngdié)不期而遇,漫步在长江之畔目睹江豚跃出江面激起银浪,对南京市民而言,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生物的多样性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点滴生活,成为和谐生态的鲜明写照。
2025年5月7日,江心洲生态(shēngtài)科技岛的环岛(huándǎo)江堤路上,金黄色的小花在滨江岸线沿路盛开,江风徐来,人们骑行(qíxíng)、漫步,感受怡人生态(段仁虎/摄)
前不久,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biǎoshì):“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发现(fāxiàn)的串珠藻与叉钱苔,分布区极为(wèi)狭窄(xiázhǎi),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这是对南京优良水环境的有力证明。”这两种此前未被列入江苏省生物名录的物种(wùzhǒng)(wùzhǒng)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长江下游(chángjiāngxiàyóu)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更直观展现了南京生态修复在物种保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南京(nánjīng)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惊喜(jīngxǐ)不断:高淳东湖村(cūn)迎来罕见鸟类灰斑鸠(bānjiū),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首次现身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这座城市再添灵动;溧水无想山天池中,“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出现,更是让人们(rénmen)对这片生态家园充满赞叹。
2025年(nián)6月4日,高淳区芜(qūwú)太村的一片竹林里,呈现成群白鹭栖息翩飞的场景。近年来,良好的生态条件(shēngtàitiáojiàn)吸引了大批鹭鸟前来栖息,生物多样性保护再结硕果(高晓平/摄)
目前,南京已有(yǒu)记录的3672个物种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2种在此(cǐ)栖息。
湿地与绿地的(de)“双轮驱动”,让(ràng)生态红利切实融入(róngrù)市民日常。截至2024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生态空间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勾勒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生活。2024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zìrán)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yígè)获此殊荣的城市。
南京在长江(chángjiāng)生态环境保护中的(de)实践,亦是(shì)幸福城市的生动(shēngdòng)写照。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zìránbǎohùqū),市民带着孩子将1.5万尾细鳞鲴鱼苗投放江中,这些鱼苗不仅是江豚的饵料,更是净化水质的“清道夫”。“2023至2024年观测显示(xiǎnshì),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数量增至65头左右。”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构建“水上—水下—岸线”三位一体生态监测网络,运用声学监测、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对(duì)“微笑天使”的科学观测。
这些系统性保护举措,不仅(bùjǐn)让江豚种群获得休养生息,更在(zài)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人与江豚的(de)距离,催生出全民参与的生态(shēngtài)保护新图景。当市民在滨江公园通过AR导览系统实时观测江豚游弋轨迹时,当每月的“江豚观测课堂(kètáng)”吸引众多市民踊跃报名时,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与和谐生态的直观感受,已然在这座城市悄然生根。
抬头可见的“南京蓝”同样书写着幸福密码。2024年,南京PM2.5浓度降至28.3微克/立方米,在85.8%的优良天数里,市民或在山野(shānyě)呼吸新鲜空气,或在公园拍摄落日余晖。钢铁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光伏板的成片铺设、街头穿梭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发展理念(lǐniàn)正渗透进(jìn)城市肌理,让蓝天白云(lántiānbáiyún)从奢望变为(biànwèi)日常的生活常态。
在(zài)市民眼中,南京是座“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de)城市。当人才政策从“给优惠”变成(biànchéng)“筑生态”,当文化传承从“保文物”变成“造场景”,当生态保护(bǎohù)从“搞治理”变成“育(yù)共识”,南京的“绣花功夫”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而是在城市肌理中绣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灵魂。
站(zhàn)在长江大桥上,看江豚跃动的(de)浪花与远处的科创园区(yuánqū)交相辉映,忽然懂得:真正的幸福城市,从来不(cóngláibù)是数据的堆砌,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城市的经纬中找到属于(shǔyú)自己的“针脚”——或是实验室里的一束光,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的一道波,最终共同织就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而这,也正是(zhèngshì)南京幸福城市建设的深层内涵——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yīfèn)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生长的土壤。
(本文刊载于《瞭望(liàowàng)东方周刊》2025年第13期(qī),总第936期)
实验室里的一束光(guāng),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shàng)的一道波,共同织就这座城市(chéngshì)的幸福底色——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余梦迪(yúmèngdí) 编辑高雪梅
2025年4月18日,天气晴好,从(cóng)空中俯瞰(fǔkàn)南京山水城林(董家训/摄)
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毓秀一处(yīchù),多年来在城市治理(zhìlǐ)方面精耕细作,以“绣花功夫”雕琢出幸福城市的模样。
今年以来,一系列生动实践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huólì)。
5月18日(rì),正值初夏,紫金叠翠、梧桐成荫,“南京人才日”与国际(guójì)博物馆日“撞个满怀”。南京以“IN南京,创未来”向全球人才发出合作邀约,同步免费开放市属博物馆并推出千余项社教活动。次日,南京市首个(shǒugè)森林生态系统(shēngtàixìtǒng)观测站——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zhèngshì)启用,标志着南京在生态治理领域又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连续15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创新(chuàngxīn)之(zhī)城,南京在人才政策精准落地中彰显引才留才的温度,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厚植历史文脉的底蕴,在生态治理全民参与中拓展(tuòzhǎn)绿色发展的广度,让幸福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激发出澎湃的发展动能(dòngnéng)。
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yòng)得好”
人才荟萃、创新兴盛,是南京城市发展的鲜明(xiānmíng)特色。
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南京目前人才总量超400万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96人、在校(zàixiào)大学生超百万(bǎiwàn)人。2024年,南京29项(xiàng)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jiǎng),居全国城市第三;1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63.8%,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增强。
连续三年获评“最佳引才(yǐncái)城市”、8次入选“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南京正以精准政策吸引招揽(zhāolǎn)全球英才。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开幕,发布了“人工智能(zhìnéng)人才8条”,提出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资助,涵盖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团队组建(zǔjiàn)支持等(děng)多方面保障(bǎozhàng);同步出台市级领导联系服务(fúwù)院士专家机制,聚焦顶尖人才在(zài)高端引领、培育带动和决策咨询服务中的作用发挥,有效推动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成果在南京转化落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合作单位获授的自主评议权,为无人机(wúrénjī)、通航产业等领域顶尖团队打通了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当天启动的“青柠实践”城市实习生(shíxíshēng)计划,将为应届大学生提供3万个实习岗位,让(ràng)青年学子沐浴着城市温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hǎo)”。
“当初创业时就一个念头——留在南京(nánjīng)。”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隽未来(江苏)生物医药(shēngwùyīyào)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创始人程宇豪介绍,公司凭借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每月2至(zhì)3倍营收增长,核心产品人造(rénzào)血液原料已出口海外20多个国家,其本人也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数据显示(xiǎnshì),南京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累计(lěijì)已突破10万人,强大的海外人员集聚效能正在逐步释放。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未来。南京既有(yǒu)厚实(hòushí)的产业(chǎnyè)根基,又有宜居(yíjū)的生活环境,更有广阔的创新平台。长期以来,南京坚持“以产聚(yǐchǎnjù)才、以才助产”,培养孕育出一大批支撑产业优化(yōuhuà)升级的核心人才群,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的人数总量居全省第一。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王瑞带领团队研发的新材料,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相关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太有感触了!十几年前(qián),我就享受到了博士计划(jìhuà)带来(dàilái)的政策福利,后来的住房补贴(bǔtiē)、交通补贴等更是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南京,让人才能够真正安业、安身、安心。”王瑞的感受道出了众多选择南京的青年人才的心声。
构建“紫金山英才计划”的(de)全周期培养体系,设立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打造拎包入住的“人才安居”工程高品质公寓……南京贴心服务频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hòugùzhīyōu),将人才关怀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让政策(zhèngcè)红利像绵延的长江(chángjiāng)水,滋养着每一位奋斗者的梦想。
文化“看得清、玩得转、融得进(róngdéjìn)”
文化获得感是(gǎnshì)最能叩动心灵的幸福体验之一。
作为“博物馆(bówùguǎn)之(zhī)城”,南京的文化吸引力持续攀升。每(měi)6.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密度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市博物馆累积接待观众超4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
2025年5月17日, 观众在(zài)南京博物院参观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一年级学生胡悦牵着(zhe)妈妈的手兴奋地说:“妈妈,我喜欢这里,什么都(dōu)能看得(dé)清楚。”馆内特意降低了展柜高度,孩子们无需仰头(yǎngtóu)或踮脚,就能清晰观察展陈物品(wùpǐn)。除了细节设计,博物馆还将志愿者之家改造成儿童小书房,并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创新展陈形式,让南京民俗文化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fāngshì)触达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在2024年全国(quánguó)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bówù)总馆副馆长宋燕建议,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纳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我们从‘一米(yīmǐ)高度’视角出发,优化展厅光线(guāngxiàn)、简化(jiǎnhuà)文字说明、开展分众化教育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可看、可玩的文化课堂。”
如今,南京正成为“在博物馆(bówùguǎn)里长大的城市”。
每到周末,南京的博物馆研学社教(jiào)活动精彩纷呈。“斗拱探秘:古建筑结构的奥秘”“红色足迹探寻之旅”“春风化雨(chūnfēnghuàyǔ)品茶香”……家住南京秦淮区的王女士表示:“休息日(xiūxīrì)要带娃去哪里,打开手机翻翻各家博物馆的公众号就(jiù)知道了。”
推开一扇门,遇见的是别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老(lǎo)社区家风馆里写一封“时光家书”,把祖辈(zǔbèi)的叮咛拓印成篆刻印章;走进乡村粮仓改造的美术馆,和(hé)村民共绘一幅稻田星空;或在科技感拉满的江豚保护中心,用(yòng)声呐与“微笑精灵”隔“江”对话。
周恩来图书馆位于梅园新村30号的西南角,这栋青灰色砖墙的古朴两层小楼,内部设有木质长方形条桌和蓝色靠背(kàobèi)座椅(zuòyǐ),整体风格朴素庄重。一楼为展厅(zhǎntīng),二楼专设“红色(hóngsè)阅读空间”,书架上整齐陈列着周恩来的传记、革命历史文献和红色经典书籍。取一本《周恩来传》,坐在窗边翻阅,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革命先辈的激情岁月(suìyuè)。
南京的(de)公共文化空间就像散落在街头巷尾的“文化盲盒”,饱含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厚重。它们用创意策展、社群共创和沉浸体验,让文化生长在咖啡香、孩童(háitóng)笑和邻里(lǐ)的寒暄里。
在2024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南京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jiǎng)(jiǎng)”“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等5个类别的评选中,斩获10项大奖,获奖(huòjiǎng)数量(shùliàng)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生态“可感知(gǎnzhī)、可参与、可共享”
骑行于紫金山麓与灵动(língdòng)的(de)中华虎凤蝶(fèngdié)不期而遇,漫步在长江之畔目睹江豚跃出江面激起银浪,对南京市民而言,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生物的多样性已融入这座城市的点滴生活,成为和谐生态的鲜明写照。
2025年5月7日,江心洲生态(shēngtài)科技岛的环岛(huándǎo)江堤路上,金黄色的小花在滨江岸线沿路盛开,江风徐来,人们骑行(qíxíng)、漫步,感受怡人生态(段仁虎/摄)
前不久,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biǎoshì):“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发现(fāxiàn)的串珠藻与叉钱苔,分布区极为(wèi)狭窄(xiázhǎi),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这是对南京优良水环境的有力证明。”这两种此前未被列入江苏省生物名录的物种(wùzhǒng)(wùzhǒng)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也为研究长江下游(chángjiāngxiàyóu)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更直观展现了南京生态修复在物种保育方面的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南京(nánjīng)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惊喜(jīngxǐ)不断:高淳东湖村(cūn)迎来罕见鸟类灰斑鸠(bānjiū),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首次现身江苏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为这座城市再添灵动;溧水无想山天池中,“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出现,更是让人们(rénmen)对这片生态家园充满赞叹。
2025年(nián)6月4日,高淳区芜(qūwú)太村的一片竹林里,呈现成群白鹭栖息翩飞的场景。近年来,良好的生态条件(shēngtàitiáojiàn)吸引了大批鹭鸟前来栖息,生物多样性保护再结硕果(高晓平/摄)
目前,南京已有(yǒu)记录的3672个物种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2种在此(cǐ)栖息。
湿地与绿地的(de)“双轮驱动”,让(ràng)生态红利切实融入(róngrù)市民日常。截至2024年底,南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04%,生态空间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2.3%,勾勒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惬意生活。2024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zìrán)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yígè)获此殊荣的城市。
南京在长江(chángjiāng)生态环境保护中的(de)实践,亦是(shì)幸福城市的生动(shēngdòng)写照。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zìránbǎohùqū),市民带着孩子将1.5万尾细鳞鲴鱼苗投放江中,这些鱼苗不仅是江豚的饵料,更是净化水质的“清道夫”。“2023至2024年观测显示(xiǎnshì),长江南京段江豚种群数量增至65头左右。”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构建“水上—水下—岸线”三位一体生态监测网络,运用声学监测、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对(duì)“微笑天使”的科学观测。
这些系统性保护举措,不仅(bùjǐn)让江豚种群获得休养生息,更在(zài)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人与江豚的(de)距离,催生出全民参与的生态(shēngtài)保护新图景。当市民在滨江公园通过AR导览系统实时观测江豚游弋轨迹时,当每月的“江豚观测课堂(kètáng)”吸引众多市民踊跃报名时,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与和谐生态的直观感受,已然在这座城市悄然生根。
抬头可见的“南京蓝”同样书写着幸福密码。2024年,南京PM2.5浓度降至28.3微克/立方米,在85.8%的优良天数里,市民或在山野(shānyě)呼吸新鲜空气,或在公园拍摄落日余晖。钢铁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光伏板的成片铺设、街头穿梭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发展理念(lǐniàn)正渗透进(jìn)城市肌理,让蓝天白云(lántiānbáiyún)从奢望变为(biànwèi)日常的生活常态。
在(zài)市民眼中,南京是座“山水城林人”融为一体的(de)城市。当人才政策从“给优惠”变成(biànchéng)“筑生态”,当文化传承从“保文物”变成“造场景”,当生态保护(bǎohù)从“搞治理”变成“育(yù)共识”,南京的“绣花功夫”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精雕细琢,而是在城市肌理中绣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灵魂。
站(zhàn)在长江大桥上,看江豚跃动的(de)浪花与远处的科创园区(yuánqū)交相辉映,忽然懂得:真正的幸福城市,从来不(cóngláibù)是数据的堆砌,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城市的经纬中找到属于(shǔyú)自己的“针脚”——或是实验室里的一束光,博物馆里的一抹色,江面上的一道波,最终共同织就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而这,也正是(zhèngshì)南京幸福城市建设的深层内涵——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份(yīfèn)梦想、每一处变迁,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生长的土壤。
(本文刊载于《瞭望(liàowàng)东方周刊》2025年第13期(qī),总第936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