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一线行|麦地套玉米 多收一季粮
融媒记者一线行|麦地套玉米 多收一季粮
融媒记者一线行|麦地套玉米 多收一季粮爱东营讯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yèlái)南风起,小麦(xiǎomài)覆陇黄。”“在(zài)一片田里,小麦、玉米这两种作物巧妙利用(lìyòng)生长周期差异,实现‘错峰生长’,将传统两季收获提升到三季,同时轻松实现‘吨半粮’的(de)目标,这在全国(quánguó)都是首创。”近日,在广饶县李鹊镇张守凤家庭农场,63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刘廷义满是自豪地介绍由自己创新的种植新模式。
图为记者(jìzhě)(左一)在“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农田内体验给玉米苗放风(fàngfēng)透气。
翠绿的麦子、挺拔的玉米、忙碌的农机共同勾勒(gōulè)出“三作三收”新模式(móshì)的丰收图景。这种创新种植模式正在改写我市传统农业的历史,为实现“吨半粮”目标提供了东营(dōngyíng)方案。
一垄三收:田间地头的(de)“时空魔术”
小满刚过,广袤(guǎngmào)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在张守凤家庭农场的500亩农田里,一旁是(shì)沉甸甸的麦穗泛着油亮的光泽,一旁是玉米苗(miáo)齐整茁壮,嫩绿的叶片笔直向上,行列(hángliè)分明,宛如精心排列的绿色方阵,展现出夏粮生产的良好势头。
从最开始的(de)10亩(mǔ),到50亩,再到500亩,今年已经是刘廷义采用“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新模式第三个年头。
“承包地(chéngbāodì)的(de)价格越来(lái)越高,由原来的每亩8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500元。怎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出更多(duō)的粮食?”谈及创新“三作三收”种植模式的由来,刘廷义耐心(nàixīn)地给(gěi)记者解释三种作物如何“轮作+套种”,共生在一块田内,“春玉米8月20号左右就(jiù)能收了,夏玉米要等到10月份。我们这里的传统种植模式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种植。这几年,我在种冬小麦的时候就给春玉米预留出空间,来年春天种上春玉米,在保障(bǎozhàng)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同时,再多收一季粮。”
刘廷义介绍,小麦(xiǎomài)——春玉米(yùmǐ)——夏玉米“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模式,即秋季(qiūjì)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间隔预留出(liúchū)春玉米种植带,小麦与春玉米的比例是“8+2”模式,即每隔8行小麦中间留出2行春玉米种植带,第二年春天4月份在预留种植带播种玉米,小麦与春玉米共生(gòngshēng)期约50天。麦收(màishōu)后在原来的8行小麦种植带密植2行夏玉米,直至(zhì)10月上旬收获。夏玉米与春玉米共生期50至60天,而此时正是二者共生时期。通过优化田间作物时空(shíkōng)布局,充分利用地、水、肥、光、热等资源,实现一年“三作三收”。
吨半粮田:科技(kējì)种田的“高产密码”
张守凤家庭农场开展“三作三收”种植试验,连续两年实现超“吨半粮”目标。2024年市县专家实打测产数据令人振奋:小麦品种“马兰1号”亩产(mǔchǎn)626公斤(gōngjīn),春玉米(yùmǐ)品种“东单1331”亩产547公斤,夏玉米(xiàyùmǐ)品种“东单1331”亩产705公斤,一年三季亩产粮食1878公斤,远超传统(chuántǒng)种植模式350公斤。
据了解,我市传统耕作模式为冬小麦(dōngxiǎomài)——夏玉米轮作种植。“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了一点,但的确能够(nénggòu)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轻轻松松实现‘吨半粮’目标。”广饶县(guǎngráoxiàn)农业农村局(j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万亮介绍。
轻松实现“吨半粮(bànliáng)”的秘密何在?
“关键在于四个创新。”朱万亮指着试验田介绍(jièshào):“一是‘8+2’带状种植,优化空间布局;二是选用‘马兰1号’小麦和‘东单1331’玉米等耐密植(mìzhí)品种;三是(sānshì)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shíxiàn)精准调控;四是采用智慧农机,实现精准种植。”
记者在试验田内看到,试验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yītǐhuà)设备。设备主体安装在田边小屋内,输水肥的主管横向(héngxiàng)在田间,与之相连的无数条滴灌管如毛细血管般纵向(zòngxiàng)到田间,让每行农作物都能得到灌溉。刘廷义告诉记者,“配备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能够根据(gēnjù)不同作物、不同茬口的水肥需求规律精准灌水(guànshuǐ)、施肥,确保同时满足共生的两种作物生长需要。通过物联网设备,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每块(měikuài)地(dì)的温湿度、肥力状况,为精准种植提供数据支撑(zhīchēng)。”这种科技赋能的新模式,让农田变成了“智慧工厂”。
刘廷义算了一笔账:“虽然(suīrán)种子投入和传统种植相当,但多收一季玉米,亩均增收800元以上(yǐshàng)。加上政府补贴,效益很可观。”
全域推广:粮食安全的“东营(dōngyíng)答卷”
智能农机为技术推广插上(chāshàng)智慧的翅膀。
“高手在民间”。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高效的农业机械。40岁的农机手鲍彦源是一名资深农机“发烧友”,热爱农机、凡事爱琢磨的他(tā),从小就会(huì)驾驶拖拉机。而(ér)“三作三收”种植(zhòngzhí)的农机手就是他,也是他改造了适合该种植模式的农机。
“这台智能化拖拉机一天能完成80亩地的套种,效率是人工的20倍。”鲍彦源(bàoyànyuán)自豪地介绍,“我(wǒ)从去年11月就开始琢磨,用时两个多月改造实验完成,原先不能(bùnéng)打药、覆膜,现在实现了播种、施肥(shīféi)、喷药、下管带、开沟、覆膜、收土等工序一体化完成。由于今年在种植春玉米是进行覆膜,能让(ràng)春玉米种植期提前20天。”
“作为(zuòwéi)一种作物生产新(xīn)技术、新模式,李鹊镇(zhèn)今年加大试验(shìyàn)研究、因地制宜推广力度,推广种植了1000亩,有更多的种植大户参与进来,也有很多的农民来参观学习。”李鹊镇副镇长、农业农村(nóngcūn)工作办公室主任蒋长海说道。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500万元,支持广饶县实施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tuījìn)县项目,其中安排资金支持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nóngchǎng)继续开展“三作三收”试验示范,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00亩,推动该技术模式尽快成熟形成体系。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一场农业革命(gémìng)。”站在田埂上,刘廷义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信心满满,“有了(le)科技支撑,我们农民种地(zhòngdì)越来越有奔头。我不仅要自己种,更要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夕阳(xīyáng)下,翻滚的麦浪与(yǔ)翠绿的玉米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东营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从传统“两作”到创新“三收”,东营农业正在经历一场(yīchǎng)深刻变革。“三作三收”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更探索出一条粮食安全与农民(nóngmín)增收双赢的(de)新路径。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吨半粮”示范田(shìfàntián)在东营大地绽放异彩(yìcǎi),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东营力量。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qiánghuà)科技(kējì)研发与政策配套,例如完善土壤轮休机制、探索气候适应性种植,确保高产模式不透支生态潜力。将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shēndù)融合,实现“吨半粮”与“绿田园”的(de)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jìzhě) 王敏 通讯员 刘云杰 刘福春)

爱东营讯 “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yèlái)南风起,小麦(xiǎomài)覆陇黄。”“在(zài)一片田里,小麦、玉米这两种作物巧妙利用(lìyòng)生长周期差异,实现‘错峰生长’,将传统两季收获提升到三季,同时轻松实现‘吨半粮’的(de)目标,这在全国(quánguó)都是首创。”近日,在广饶县李鹊镇张守凤家庭农场,63岁的全国种粮大户刘廷义满是自豪地介绍由自己创新的种植新模式。

图为记者(jìzhě)(左一)在“三作三收”种植模式农田内体验给玉米苗放风(fàngfēng)透气。
翠绿的麦子、挺拔的玉米、忙碌的农机共同勾勒(gōulè)出“三作三收”新模式(móshì)的丰收图景。这种创新种植模式正在改写我市传统农业的历史,为实现“吨半粮”目标提供了东营(dōngyíng)方案。
一垄三收:田间地头的(de)“时空魔术”
小满刚过,广袤(guǎngmào)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在张守凤家庭农场的500亩农田里,一旁是(shì)沉甸甸的麦穗泛着油亮的光泽,一旁是玉米苗(miáo)齐整茁壮,嫩绿的叶片笔直向上,行列(hángliè)分明,宛如精心排列的绿色方阵,展现出夏粮生产的良好势头。
从最开始的(de)10亩(mǔ),到50亩,再到500亩,今年已经是刘廷义采用“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新模式第三个年头。
“承包地(chéngbāodì)的(de)价格越来(lái)越高,由原来的每亩8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500元。怎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打出更多(duō)的粮食?”谈及创新“三作三收”种植模式的由来,刘廷义耐心(nàixīn)地给(gěi)记者解释三种作物如何“轮作+套种”,共生在一块田内,“春玉米8月20号左右就(jiù)能收了,夏玉米要等到10月份。我们这里的传统种植模式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种植。这几年,我在种冬小麦的时候就给春玉米预留出空间,来年春天种上春玉米,在保障(bǎozhàng)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同时,再多收一季粮。”
刘廷义介绍,小麦(xiǎomài)——春玉米(yùmǐ)——夏玉米“三作三收”高效种植模式,即秋季(qiūjì)10月中下旬播种小麦,间隔预留出(liúchū)春玉米种植带,小麦与春玉米的比例是“8+2”模式,即每隔8行小麦中间留出2行春玉米种植带,第二年春天4月份在预留种植带播种玉米,小麦与春玉米共生(gòngshēng)期约50天。麦收(màishōu)后在原来的8行小麦种植带密植2行夏玉米,直至(zhì)10月上旬收获。夏玉米与春玉米共生期50至60天,而此时正是二者共生时期。通过优化田间作物时空(shíkōng)布局,充分利用地、水、肥、光、热等资源,实现一年“三作三收”。
吨半粮田:科技(kējì)种田的“高产密码”
张守凤家庭农场开展“三作三收”种植试验,连续两年实现超“吨半粮”目标。2024年市县专家实打测产数据令人振奋:小麦品种“马兰1号”亩产(mǔchǎn)626公斤(gōngjīn),春玉米(yùmǐ)品种“东单1331”亩产547公斤,夏玉米(xiàyùmǐ)品种“东单1331”亩产705公斤,一年三季亩产粮食1878公斤,远超传统(chuántǒng)种植模式350公斤。
据了解,我市传统耕作模式为冬小麦(dōngxiǎomài)——夏玉米轮作种植。“这种模式看似比传统轮作模式复杂了一点,但的确能够(nénggòu)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轻轻松松实现‘吨半粮’目标。”广饶县(guǎngráoxiàn)农业农村局(j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万亮介绍。
轻松实现“吨半粮(bànliáng)”的秘密何在?
“关键在于四个创新。”朱万亮指着试验田介绍(jièshào):“一是‘8+2’带状种植,优化空间布局;二是选用‘马兰1号’小麦和‘东单1331’玉米等耐密植(mìzhí)品种;三是(sānshì)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shíxiàn)精准调控;四是采用智慧农机,实现精准种植。”
记者在试验田内看到,试验田配备了水肥一体化(yītǐhuà)设备。设备主体安装在田边小屋内,输水肥的主管横向(héngxiàng)在田间,与之相连的无数条滴灌管如毛细血管般纵向(zòngxiàng)到田间,让每行农作物都能得到灌溉。刘廷义告诉记者,“配备的水肥一体化设施能够根据(gēnjù)不同作物、不同茬口的水肥需求规律精准灌水(guànshuǐ)、施肥,确保同时满足共生的两种作物生长需要。通过物联网设备,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每块(měikuài)地(dì)的温湿度、肥力状况,为精准种植提供数据支撑(zhīchēng)。”这种科技赋能的新模式,让农田变成了“智慧工厂”。
刘廷义算了一笔账:“虽然(suīrán)种子投入和传统种植相当,但多收一季玉米,亩均增收800元以上(yǐshàng)。加上政府补贴,效益很可观。”
全域推广:粮食安全的“东营(dōngyíng)答卷”
智能农机为技术推广插上(chāshàng)智慧的翅膀。
“高手在民间”。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高效的农业机械。40岁的农机手鲍彦源是一名资深农机“发烧友”,热爱农机、凡事爱琢磨的他(tā),从小就会(huì)驾驶拖拉机。而(ér)“三作三收”种植(zhòngzhí)的农机手就是他,也是他改造了适合该种植模式的农机。
“这台智能化拖拉机一天能完成80亩地的套种,效率是人工的20倍。”鲍彦源(bàoyànyuán)自豪地介绍,“我(wǒ)从去年11月就开始琢磨,用时两个多月改造实验完成,原先不能(bùnéng)打药、覆膜,现在实现了播种、施肥(shīféi)、喷药、下管带、开沟、覆膜、收土等工序一体化完成。由于今年在种植春玉米是进行覆膜,能让(ràng)春玉米种植期提前20天。”
“作为(zuòwéi)一种作物生产新(xīn)技术、新模式,李鹊镇(zhèn)今年加大试验(shìyàn)研究、因地制宜推广力度,推广种植了1000亩,有更多的种植大户参与进来,也有很多的农民来参观学习。”李鹊镇副镇长、农业农村(nóngcūn)工作办公室主任蒋长海说道。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争取资金500万元,支持广饶县实施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tuījìn)县项目,其中安排资金支持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nóngchǎng)继续开展“三作三收”试验示范,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00亩,推动该技术模式尽快成熟形成体系。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一场农业革命(gémìng)。”站在田埂上,刘廷义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信心满满,“有了(le)科技支撑,我们农民种地(zhòngdì)越来越有奔头。我不仅要自己种,更要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致富。”夕阳(xīyáng)下,翻滚的麦浪与(yǔ)翠绿的玉米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东营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从传统“两作”到创新“三收”,东营农业正在经历一场(yīchǎng)深刻变革。“三作三收”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更探索出一条粮食安全与农民(nóngmín)增收双赢的(de)新路径。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吨半粮”示范田(shìfàntián)在东营大地绽放异彩(yìcǎi),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东营力量。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qiánghuà)科技(kējì)研发与政策配套,例如完善土壤轮休机制、探索气候适应性种植,确保高产模式不透支生态潜力。将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shēndù)融合,实现“吨半粮”与“绿田园”的(de)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jìzhě) 王敏 通讯员 刘云杰 刘福春)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